統一戰線概念的由來

發布者:魏彬發布時間:2020-06-18浏覽次數:1570

統一戰線就其廣義而言,是指不同社會政治力量在一定條件下,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聯盟或聯合;就其狹義而言,是指無産階級及其政黨的戰略策略,主要是無産階級自身團結和同盟軍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統一戰線都是中國共産黨的一大重要法寶。

統一戰線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列甯發展了統一戰線概念内涵,統一戰線概念在中國十分豐富并具中國特色。

圖片.png

(一)

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的主要創始人,恩格斯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統一戰線”概念。恩格斯出身在一個信奉宗教的英國商人家庭,青年恩格斯的思想發展軌迹,經曆了從宗教信仰者到虔誠主義批判者進而到無神論者,再到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深刻變化過程。1840年10月17日,在德國北部商港不來梅經商的恩格斯以弗•奧的署名,在知識界晨報》第249号上發表文章《唯物論和虔誠主義》,其中寫到:“在同宗教的黑暗勢力進行鬥争的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結成統一戰線。”這篇文章以《不來梅通訊》篇名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中。這裡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統一戰線”概念,并運用統一戰線政治策略開展反對宗教封建勢力的現實鬥争。

42年後,1892年3月8日,已經成為無産階級偉大革命導師的恩格斯在緻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倍倍爾的信中,又一次使用了“統一戰線”概念,指出:無産階級政黨在領導工人運動中,要善于運用革命策略,“如果射擊開始得過早,就是說,在那些老黨還沒有真正相互鬧得不可開交以前就開始,那就會使他們彼此和解,并結成統一戰線來反對我們。”這裡,恩格斯又一次使用“統一戰線”概念,指導無産階級政黨以統一戰線策略戰勝反動勢力結成的政治聯盟。

恩格斯作為統一戰線思想的創立者之一,明确提出和使用 “統一戰線”概念,從正反兩方面闡明統一戰線的内涵及方針等,是對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一大貢獻。

(二)

無産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特别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後,如何認識和對待統一戰線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具體論述過,列甯結合時代變化和俄國具體實際,豐富和發展了統一戰線概念内涵。

列甯使用“統一戰線”概念,是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列甯曾設想在無産階級專政的政權中實行多黨合作的統一戰線,但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等黨派要建立所謂的聯合政府。對此,1919年、1922年,列甯曾多次使用統一戰線的概念,揭露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結成反革命的聯盟,破壞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列甯強調鞏固無産階級政權必須重視統一戰線的戰略和策略,必須鞏固工農聯盟,必須利用各國資産階級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内資産階級各集團或各派别之間的一切利益對立,“極仔細、極留心、極謹慎、極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要利用一切機會,哪怕是極小的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者,盡管這些同盟者是暫時的、動搖的、不穩定的、靠不住的、有條件的。”列甯第一個提出并使用了工人階級統一戰線的概念,還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的口号,發展為“全世界無産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口号,親自領導建立了共産國際,指導世界無産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主革命。

當然,從時間上看,斯大林比列甯早兩年使用“統一戰線”概念。1917 年7月,斯大林指出: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右翼,“己經出賣了革命統一戰線,和反革命結成了聯盟”。但是,1936年斯大林宣布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在關于《蘇聯憲法草案》報告中,認為在蘇聯剝削階級已被消滅,隻剩下了互相友愛的工人和農民兩個階級,“在蘇聯隻有一個黨,即共産黨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說,斯大林在宣布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的同時,也就宣布在蘇聯“隻有一個黨可以存在”,而統一戰線已沒有存在的必要和理由了。

(三)

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把馬克思列甯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成功地發揮了統一戰線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法寶作用,并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了統一戰線概念及内涵。中國統一戰線經曆了國民革命時期的民主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革命統一戰線,直到愛國統一戰線幾個重要曆史階段。

“統一戰線”作為翻譯名詞,譯自英文“UNITED FRONT”,它的詞義最通常的意思是“聯合戰線”、“統一戰線”。

中國共産黨人最早使用“聯合戰線”概念的是陳獨秀。1922年5月23日,陳獨秀在廣州參加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後,在《廣東群報》上發表 《共産黨在目前勞動運動中應取的态度》一文,第一次使用聯合戰線概念,指出:中國共産黨“在勞動運動的工作上,應該互相提攜,結成一個聯合戰線 (UNlTED FRONT),才免得互相沖突,才能夠指導勞動界作有力的戰鬥。”同一時期,中國共産黨其他領導人毛澤東、蔡和森、恽代英等也都相繼在不同場合使用過聯合戰線或民主聯合陣線的概念或含義。中共 “二大”正式将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寫進黨的文件。

圖片.png

中國共産黨人最早使用“統一戰線”概念的是瞿秋白,他在大革命時期使用了這個概念。1925年8月18日,瞿秋白在《“五卅”後反帝國主義聯合戰線的前途》一文中提出:“反帝國主義的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成為事實。所以,‘五卅’以後反帝國主義運動确已進了革命行動的時期,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也已經不僅是宣傳上的口号,而成了群衆鬥争的實際目标了。”民族統一戰線也成為黨的領導人對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的主要表述用語。

圖片.png

“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主要指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聯盟,當時将其稱為“下層統一戰線”,中共黨史和史學界稱其為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31年9月,《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曾指出,“經過這些組織正确實行反帝運動中的下層統一戰線,和吸收廣大的小資産階級的階層參加鬥争。”1945年4月,周恩來在黨的七大上作 《論統一戰線》發言中,把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稱之為“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階級和階層的廣泛聯盟。1935年12月1日,毛澤東在給張聞天的信中提出,盡快建立“反蔣抗日統一戰線”。12月27日,在瓦窯堡會議上,毛澤東向黨内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第一次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概念。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是全民族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它是在人民革命鬥争中形成的,提法有一個演變過程。①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毛澤東發表 《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提出:中國民族解放戰争的新階段己經到來了,要堅持“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制止内戰危險,努力促成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②1947年2月中共駐南京等地的代表陸續撤回延安,第二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後,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對黨内指示《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提出要建立沒有蔣介石反動派參加的,“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産階級、民族資産階級、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在内”極其廣泛的“全民族的統一戰線”。③1949年7月6日,周恩來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概念,指出:“人民解放戰争的勝利,依靠人民解放軍,依靠農民、工人、革命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民主人士所形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在第一屆政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确寫道:“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産階級、民族資産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提法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前為止。

“革命統一戰線”是特殊時期的統一戰線提法。“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統一戰線遭到了嚴重破壞甚至不能開展正常的活動和工作,期間對統一戰線的提法叫革命統一戰線。粉碎“四人幫”後,統一戰線逐漸得到恢複和發展,提法仍然是革命統一戰線。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指出,“我們要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衆,團結愛國民主黨派、愛國人士、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的革命統一戰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曆史時期,統一戰線也進入新的曆史發展階段,“愛國統一戰線”是新時期以來統一戰線的統一稱謂。1979年9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第14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彙報時,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可以稱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愛國者的聯盟。……現階段的統一戰線可以提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這樣範圍就寬了,具有廣泛的性質。”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正式明确提出“愛國統一戰線”概念。200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都明确指出:“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孔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将繼續鞏固和發展。”

源: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Baidu
sogou